淤泥质海岸——山东东营黄河会把大量泥沙带入渤海,因此在黄河入海口形成了淤泥质岸线,也使这里成为一块面积增长极快的陆地。来源《中国国家地理》2020年第10期 摄影/赵文昌
河口海岸——山东东营在黄河入海口,浑浊的黄河水缓缓注入蔚蓝的渤海。虽然这是一种“日常”,但由于黄河水量等因素制约,并不是随时都能欣赏到河海交汇、泾渭分明的壮丽景观。只有黄河汛期、黄河水量增加,或者调水调沙带来的大流量、高含沙量黄河水进入渤海时,才能看到“黄蓝交汇”的奇观。来源《中国国家地理》2020年第10期 摄影/黄高潮
淤泥质海岸——福建莆田福建省莆田市的港湾滩涂适合养蛏,港湾里风浪较小,潮流通畅,常年有稳定的淡水注入,形成了优质的软泥和泥沙底质海滩,有利于蛏的生长。来源《中国国家地理》2020年第10期 摄影/杨荣貌
蓝田——福建霞浦滩涂浅海养殖,是人类利用海岸带的重要方式。来源《中国国家地理》2020年第10期 摄影/邱军
砂砾质海岸——江苏连云港连云港的海岸类型多样,由北向南分布有砂砾质海岸、基岩海岸、淤泥质海岸,其中包括江苏省仅有的40公里深水基岩海岸和30公里砂砾质海岸。来源《中国国家地理》2020年第10期 摄影/樊豹声
在西北油城克拉玛依市南部的独山子区,有一座呈东西走向,不与其他山脉相连的独立山体孤独地屹立在戈壁滩上。从去年底开始,这座山中的数个沟谷内便不断有石油涌出地表,成为了独特的石油涌泉景观,至今发现的泉眼已达五六十处,这些石油或是汇聚于低洼处形成油沼,或是顺着沟谷流淌形成油溪。来源《中国国家地理》2020年第9期 摄影/沈久泉
石油涌泉最先在泥火山口涌出,之后才在泥火山口附近地表冒出。来源《中国国家地理》2020年第9期 摄影/沈久泉
石油涌泉成为了戈壁滩上新的地质景观。来源《中国国家地理》2020年第9期 摄影/沈久泉
来源《中国国家地理》2020年第9期 摄影/张珍敏
我们一般都喜欢追逐日出或日落景观,但绝大部分人可能没意识到,其实在与太阳相反一侧的天空,也隐藏着鲜为人知的景观,比如说人们能看到的两种大尺度影子景观——“山影”和“地影”。来源《中国国家地理》2020年第8期 摄影/张梁
登山家刘政登顶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时拍摄到的山影,该山影的两条边在远处相交于一点,形成了极为壮观的金字塔形山影。来源《中国国家地理》2020年第8期 摄影/刘政
2000年1月1日,为拍摄长白山天池的新世纪第一缕阳光,摄影师于云天冒着严寒,早早地守候在高山之巅。 摄影/于云天
2018年5月28日,张梁登顶北美洲最高峰迪纳利峰(海拔6194米)时,再一次目击山影,不过这次的山影与他以往看到的山影不太一样,这次是投射到白云之上的“金字塔”投影。来源《中国国家地理》2020年第8期 摄影/张梁
巴塘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,这里是从四川进入西藏的必经之地,著名的318国道穿城而过,因而成为川藏旅游的热点地区。很少有人知道,在巴塘县318国道以北,有个名为措普沟的峡谷,这里悄然隐藏着众多温泉和高温气热泉。这些温泉有什么特点?为何至今不为人知?四川省地矿局物探队副队长为我们进行了一一解答。来源《中国国家地理》2020年第7期
来源《中国国家地理》2020年第7期
世界共此长江
高山冰湖:翡翠星落 美景天成。 摄影/蔡征
妩媚与雄险并存 崇高与秀丽相济。 摄影/王正坤
瞿塘峡上的险峻“刃脊”。 摄影/王正坤
龟游莲叶上 鱼戏芦花里。 摄影/吴昌贵
订阅手机报
移动发送CNG到10658000
联通发送CNG到10655111
电信用户发送CNG到1065900
订阅号
服务号
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进行关注,或微信中
搜索“中国国家地理”关注。